最新全国茶楼论坛_栖凤楼品茶app_唐人阁 一品楼 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

主題活動 更多...

文明播報

群山列左右,雙澗鳴東西

2025年01月15日  來源:義烏文明網(wǎng) 
 
石溪自下麻車村旁流向利民水庫
王袆像
連綿起伏的青巖山是游客打卡的自然秘境
 
  隆冬時節(jié)的青巖山,色彩斑斕、層林盡染。漫步山間,仿佛進入了一個彩色的神秘世界,紅的似火,黃的似金,常青的蒼松如綠寶石般鑲嵌其中,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山谷中,車水馬龍的甬金高速公路繞村而過;連綿的山巒,宛如兩條巨龍蜿蜒向山谷兩側西去。
 
  青巖山屬大盤山脈西干中的分支。從東陽市老鷹尖、雙巖尖西延至江東街道的義烏尖,再往西北走即謂青巖山,海拔557米,其中有象鼻崗及齊山。據(jù)《崇禎義烏縣志》記載:“青巖山,在縣南十里,高五十丈?!薄褒R山,在縣南十里青巖山中,高三十丈,下有雙澗,南曰前溪,北曰梅溪?!?/div>
 
  遠離城市的喧囂與繁華,青巖山如同城市的綠肺,在悠然中藏著歲月靜好,每一聲鳥鳴都是自然的歌唱。地處都市邊緣,它不僅為義烏這座城市帶來了清新的空氣,更為市民提供了一個便捷而愜意的休閑勝地,成為游客周末打卡的自然秘境。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峰回路轉之地,可不就是“藏風聚氣”所在嗎?
 
  如此幽靜的山林讓人陶醉,山中的天然美景自然也為古代文人雅士追求平淡閑適的生活提供了場所。邑人王袆曾在青巖山隱居讀書多年,并賦有《次韻友人山居秋日就述鄙懷》詩八首,其七即《青巖山》詩云:“幽僻青巖中,結屋開荒畦。群山列左右,雙澗鳴東西。蕭然守岑寂,環(huán)堵蓬蒿齊。林泉幸清勝,吾將暫冥棲?!?/div>
 
  此詩中的“雙澗”,指的便是古縣志中所記載的前溪和梅溪,而梅溪即為今之石溪。這在《崇禎義烏縣志》中有記載:“梅溪,去縣南十里,源出青巖山中,溪多巨石,舊名石溪,因侯官(今福建福州市區(qū)西部和閩侯縣西北部地區(qū))主簿傅光龍種梅居溪上,改今名?!痹娭械摹笆捜弧?,意為冷落?!碍h(huán)堵”,是四周擋著的意思。“林泉”,即山林與泉石之意,亦指隱居之地?!扒鍎佟?,意為清雅優(yōu)美?!摆?,意指隱居。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詩人在山居隱逸的畫面:詩人選擇在幽靜而偏僻的青巖山中隱居讀書,一邊構筑屋舍,一邊開辟菜園,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但見四周連綿起伏的群山,向左右延伸開去,山間的溪流一東一西相映成趣,一路歡歌向前奔去。獨自生活在這里,雖然環(huán)境清冷而寧靜,房屋簡陋且雜草叢生,但很慶幸這里有如此清雅優(yōu)美的山林與泉石,詩人也樂意暫把這里當作自己的隱居之地。
 
紛擾世事如過眼云煙,心若釋然,處處皆是桃源。整首詩透露出詩人對動蕩時局的無奈,以及面對世間紛擾的從容與淡然,于是決定將自己的心靈寄托于這片與世隔絕的山林之中,享受那份超脫塵世的孤寂與自在,尋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好一幅“青巖山居圖”
 
  深山里的風景,總是幽靜而美妙。從青巖傅、上麻車、下金一路往里走,四周被茂密的森林所環(huán)繞,每一次呼吸都充滿了大自然的芬芳,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
 
  王袆選擇青巖山作為他的隱居讀書處,毋庸置疑,青巖山在當時是相當沉寂的,而它也藏在深山待人識。筆者來到青巖山腳下,詢問當?shù)乩先饲鄮r山的所在。竟十有八九答不上來。而被問起有沒有聽說過古時候的義烏名人王袆?老人們更是一臉茫然。
 
  為了探尋青巖山的獨特魅力,筆者追尋王袆當年的足跡一路穿越,登山臨水。在登山途中偶遇幾位驢友,大家都感嘆這里的空氣真好,共享這份難得的寧靜,仿佛置身另一個世界。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沿著山脊一路前行,翻過一座又一座山峰,山間的美景盡收眼底。
 
  實際上,青巖山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青巖傅四周的群山,都是青巖山之境。這在王袆所寫的《青巖山居記》中可以得到證實。王袆在該文中寫道:“青巖去義烏縣南十里,其山由東陽兩峴峰西來三十里,至于龍門,勢益穹?。挥升堥T而西,又二十里,是為青巖。至是山支為二:南支則重巒疊嶂,北支則崇嶺峻嶠,皆迤邐西行?!?/div>
 
  該文中的“峴峰”,指的是小而險的山?!褒堥T”,即龍門山,龍門山脈的支脈金華山,古稱長山或常山,自浦江東南部起至蘭溪城東止綿延50余公里,最高峰大盤山(古稱玉壺峰)海拔1314米?!榜仿 保襟w巍峨的樣子?!熬?,是山勢高聳之意。
 
  在《青巖山居記》一文的開頭,王袆即寫明了青巖山的地理位置,描寫得錯落有致,敘述條理清晰,仿佛青巖山即在目前:青巖山由東陽的兩座山峰延伸過來,這兩座山峰往西三十里就到了龍門山,從龍門山再往西二十里就是青巖山了。到了這里,山就分成了兩支,南青巖山峰連綿,北青巖陡峭險峻,南北兩山都向西方曲折連綿,延伸過去。
 
  齊山,則是青巖山中一座頗有特色的小山,處于兩山分開之處,圓潤的山峰連綿不斷,看上去好像一串珠子。那齊山又有什么特色呢?它的地勢較低,南、北青巖將其環(huán)繞,左高右低,如龍、虎之狀。而在齊山的南面則有一塊平地,方圓約有一里,在此聚居的百姓都姓傅。
 
  山?jīng)]有水,就不會潤媚,有山有水才是唯美,青巖山也是如此。王袆在該文中還寫道:“其外繞以雙澗,澗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夾齊山而出,至是乃合而為一?!饼R山外圍環(huán)繞有兩條山澗,其源頭即是南、北青巖分開的地方,從南北兩邊伴著齊山向西流去,到了平坦的地方就匯成了一條水流。
 
  石溪是義烏江的干流之一,源自青巖山,流經(jīng)上麻車,與來自下金村的澗水匯合后,往西流經(jīng)青巖傅南,至下麻車合源出于長蛇的澗水,再往西流入利民水庫。此即王袆在文中所寫:“行二三里,與群水匯為大陂(大水塘),曰新塘?!?/div>
 
  “新塘”周邊的環(huán)境怎樣?對此,王袆寫道:“而塘適當西山昂伏之會。塘外復有一小山,巋然特起,若遏水之沖者?!边@新塘,正對著西山起伏相交之處。塘外又有一座小山,高峻挺立,好像要擋住水流。
 
  條條山澗匯石溪,從峽谷中沿村流過。而今在青巖山腳下已建起了里深塘、長坑山塘、嶺下塘、上龍山塘等山塘,山澗之水先匯集在山塘中,成為飲用和灌溉的水源,或匯流到石溪中。八嶺古道附近的長蛇嶺澗水,則注入了光明水庫,再注入南溪,在下麻車段與石溪合源,經(jīng)下麻車村流入利民水庫。
 
  王袆自認為:“大抵雙澗之外,兩山之間,陵谷幽邃,川原夷曠,而草樹甚繁茂,雅宜為隱者之居?!痹谶@兩條山澗以外、南北青巖之間,有山谷幽深僻遠,原野平坦開闊,草木特別茂盛。這里的環(huán)境如此清幽雅致,難道不是適合隱居讀書之地嗎?
 
探尋內心的世外桃源
 
  懷古之情,興亡之嘆,總會牽動古代士人多愁善感的脆弱神經(jīng)。憤世嫉俗,傷時感懷,是古今文人的共性,王袆亦然。
 
  王袆少習古學,先后師從名宿柳貫、黃溍。元順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王袆目睹當時國政弊敗,民俗衰微,憂國憂民之心油然而生,便寫了一篇縱論天下事勢的七八千言的文章,對朝廷的選將、擇相、建官、治民、取士、用兵等諸多方面,如何進行變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北上大都(今北京),向朝廷上呈。結果石沉大海。
 
  王袆的老師黃溍此時身居翰林,且極負盛名,卻不愿由自己舉薦弟子。不過,在京期間王袆也結交了一批名士,公卿大夫中通曉文學的,見王袆年少才高都深為佩服。此后,王袆就留在了史館中,與黃溍共同探討史學精蘊,侍奉老師執(zhí)筆編修《后妃功臣列傳》。在京都的兩年間,王袆見聞益博,才思更雄。
 
  時天下多事,南北離亂,王袆感到“所學非世所宜用”。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二月,29歲的他辭別恩師,離京返鄉(xiāng),意在著書立說,以學問傳世。回到義烏后,王袆先居縣城的華川書舍讀書。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末兵事已起,為避戰(zhàn)亂,他遷居到縣南十里的青巖傅。
 
  王袆選擇隱居青巖山,因為在青巖山腳下的青巖傅村便是他祖母、岳母的老家:“初,傅氏有以才學顯聞,仕為侯官主簿,曰光龍者,與予祖母為同產(chǎn)。故傅氏,予外家也?!蓖跣務f,這位做了侯官縣主簿的傅光龍,和他的祖母是同母所生,傅氏是他的舅公家。這在《鳳林王氏宗譜》中有記載:“王袆的祖父王炎澤,字威仲,號南稜,石峽書院山長,娶傅氏?!蓖瑫r,《鳳林王氏宗譜》中還記載:“王袆,字子充,號華川。為國一統(tǒng),捐軀云南,娶何氏諱妙音?!薄巴跣勗滥父凳希乔鄮r傅人,出嫁同里人。”
 
  當然,王袆選擇青巖山隱居,更是看中了這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青巖山,因附近多青色巖峰而得名。《崇禎義烏縣志》對青巖的解釋是:“青巖,青巖山之巖也?!鼻鄮r,是指山石的一種顏色,常用來形容山石高大、險峻,也用來形容人的堅強和剛毅。因此,就青巖之名而言,也是一個宜隱宜居之地。
 
  在古代詩歌中,“青巖”往往象征著高潔和幽靜的自然環(huán)境,它不僅是文人墨客筆下的自然景觀,更是他們精神追求的象征。南朝梁代詩人沈約的《赤松澗》有“何時當來還,延佇青巖側”的詩句,這里的“青巖”不僅指山巖,更隱含著一種超脫塵世的精神追求。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尋白鶴巖張子容隱居》一詩中寫道:“白鶴青巖畔,幽人有隱居。”這句詩描述了一位隱士在青山之畔的白鶴巖中隱居的生活,體現(xiàn)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此類詩句,不勝枚舉。
 
  南宋義烏籍詩人喻良能曾賦有《青巖道中》一詩:“寒食江村路,東風野渡航。一篙春水碧,兩岸落花香。飛絮匆匆遠,青山故故長。茲游自奇絕,底用更尋芳。”此詩描繪了詩人在寒食節(jié)里走在江村小路上時所看到的景色:走過寒食時節(jié)的江村小路,船只伴隨著東風穿越了江面。我撐著竹篙,蕩漾在一篙深的春水里,兩岸落滿了花朵,飄散著香氣。飛絮隨風飄散,匆匆遠去,青山連綿起伏,依然巍峨聳立在江邊。這次游覽真是令人驚嘆非凡,豈用再去尋找其它美好的景色呢!
 
  可見,在古代詩人筆下,青巖不僅是一座山巖,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遠離塵囂、追求高潔的生活態(tài)度。從這些詩句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通過描述青巖,表達了他們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這種追求是超越物質層面的,觸及心靈深處。青巖之于他們,猶如心靈的棲息地,為他們提供了思考人生、感悟自然的空間。
 
一家四代的青巖緣
 
  王袆來到青巖山下,“愛其雙澗內屬,兩山外拱,清淑之氣,若有所鐘(聚集的意思),乃即傅氏居旁,度平壤之中,買隙地數(shù)畝,結屋居之。為屋僅三數(shù)楹間,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別為小軒,庋(放置的意思)書其內?!?/div>
 
  對于經(jīng)史百家,王袆無所不究,并作了大量筆記。爾后,他又刪其瑣碎,存其大要,著成《叢錄》一書,論述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的承授及諸子百家的淵源,內容詳備而言簡意賅,為學者所稱道。王袆還繼承呂祖謙的遺愿,修成《大事記續(xù)編》100卷。呂祖謙《大事記》起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終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王袆所修的《大事記續(xù)編》,則從漢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開始續(xù)編,至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止。
 
  隱居于青巖山期間,王袆還創(chuàng)作了《至正戊戌三月卜居青巖與同志分得行字》一詩:“窮年困廛市,愛此山中行。出郊步稍遠,入林懷已清……沉茲雙澗水,可以濯吾纓。歲晏倘可托,于焉寄平生?!?/div>
 
  心懷大格局,王袆在青巖山下把小日子過得有模有樣,“讀書之馀,出緣澗而行。南澗水稍深,菖蒲生石上,與異草青翠相錯,絕可愛。北澗石淺,稍雨,水激石面,聲潺湲輒不休。有老梅數(shù)株,偃蹇(形容梅枝橫斜曲折的樣子)橫岸側。由雙澗所合,直兩山之間,而西望金華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攬也。予于是居而樂之,若將終身焉”。
 
  王袆出身書香門第,祖父王炎澤、父親王良玉均為儒學大家,對他的學習成長影響很大。王袆的曾孫王汶是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在清末民初編纂的《金華叢書》《續(xù)金華叢書》中,王袆及其次子王紳、孫王稌、曾孫王汶等,一家四代著述全被收錄,且都與青巖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紳寫有《王氏青巖影堂記》。王紳次子王稌,別號青巖,師從方孝孺。燕王攻占南京后,方孝孺因拒絕起草詔書而被滅十族,王稌受其牽連入獄,后以王袆死國之功,特從寬赦,還鄉(xiāng)后結廬讀書于青巖下,著有《青巖類稿》等。王稌次子王汶,別號齊山,他曾效仿曾祖父王袆,稱病歸鄉(xiāng),讀書齊山下,著有《且隱青巖詩》十首、《齊山文稿》若干卷。
 
齊山下的祠與墓
 
  王袆在《青巖山居記》中描述了青巖山的居住環(huán)境及對“出仕”與“隱居”的思考。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軍與元軍的戰(zhàn)事日益逼近婺州,王袆因所居的青巖山距義烏縣城不遠,于是暫遷至祖居鳳林鄉(xiāng),借居于族人家中。
 
  宋濂與王袆均為柳貫、黃溍之高足,被稱為“浙東二儒”。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王袆與宋濂同任《元史》總裁官?!对贰芳瘸?,加封王袆為翰林待制。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奉詔出使云南,招降還未臣服于明朝的北元梁王,不料在次年反被對方殺害,血灑滇池,終年52歲。面對山高路遠的云南,一直不想用兵的朱元璋,直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才派出30萬大軍平定了云南。明英宗正統(tǒng)六年(公元1441年),王袆被贈官翰林學士、奉議大夫,賜謚“忠文”。為紀念王袆舍生取義為國酬的壯舉,在云南昆明建有王袆專祠,并派專人護祠,后增吳云,稱為“二忠祠”。
 
  王袆被害云南時,其次子王紳14歲,后由兄長王綬撫養(yǎng)。當年王紳就曾計劃到云南尋找父親的遺骸,以遷回故里,卻終因路途遙遠而不能成行。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王紳應征成都府學訓導,受知于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獻王朱椿。成都距昆明更近了一步,王紳欲尋找父親遺骸的愿望也愈發(fā)強烈。懷有對王袆大義凜然、慷慨不屈的敬意,蜀獻王答應給予資助,以了卻王紳去云南尋父遺骸的心愿。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二月,王紳從成都啟程,經(jīng)過近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于次年二月到達昆明,此時距王袆被害已有23年。其間因云南戰(zhàn)亂,改朝換代,當王紳來到別人所指的位置時,竟發(fā)現(xiàn)此處墳墓成堆,無法辨認哪個是父親的。因找先父遺骸未獲,王紳急得嚎啕大哭,無奈離開了云南,并寫下了《滇南慟哭記》。
 
  在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王袆后裔在青巖傅建有王忠文公祠。據(jù)《萬歷義烏縣志》記載:“王忠文公祠,在縣南十里齊山之下?!睂Υ?,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狀元、翰林修撰吳寬有記:“若公則沒于王事,其氣節(jié)偉然,且官有贈、行有謚,而其子孫皆賢而有文……如曾孫曰進士汶者,此其所以為公幸也。王氏初居義烏邑中,后南遷十里曰青巖山,則自公始。公之子國子博士紳嘗與其兄綬謀人家廟不果,僅即堂之夾室以展祀事。國博之子處士稌仍其舊,室既卑隘,歲久將壓,汶始克為之。乃擇正寢之東,為屋三間,中奉公,為百世不遷之祖,子孫列袝,右男左女,秩如也……工始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八月己丑,明年十一月戊辰訖工。復割田倡其族人,以供粢盛?!?/div>
 
  同時,吳寬又盛贊了王袆的為文與為人,并與韓愈相比:“唐昌黎韓氏以文章妙天下,歷千百年鮮有及之者……皇明初興,以文章用于時者多婺產(chǎn),若學士宋公景濂、待制王公子充尤稱杰然者……一旦王公奉使西南夷而仗節(jié)以死,然后知公之學有用也……公之為文,學乎韓者也;其為使,亦同乎韓者也?!?/div>
 
  在義烏還建有王袆的衣冠冢,坐落于青巖傅村南象鼻崗。對此,《崇禎義烏縣志》有記載:“王文忠公袆墓,在縣南十里青巖象鼻岡。袆死節(jié)云南,子紳與孫穰、稌奉神主招魂經(jīng)葬。子綬、紳皆袝左右?!?/div>
 
  象鼻崗的王袆墓坐西朝東。1955年,青巖傅村村民曾在一個叫“王宅墳頭”的地方挖掘了幾穴古墓,其中就有王袆墓,墓中除有一石外,別無他物。據(jù)村里的老人介紹,該石如石匣狀,正方形,邊長六七十厘米,厚約15厘米。這被村民們稱為“石匣”的,實為墓主的墓志銘,由志蓋、志石兩個部分組成。因志蓋上寫的是篆書,當?shù)卮迕駸o法識別,后來就用獨輪車送到了當時的縣有關部門。(龔獻明)
 
責任編輯:吳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