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茶楼论坛_栖凤楼品茶app_唐人阁 一品楼 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

主題活動 更多...

文明播報

察院廳:從文保單位到廉潔文化陣地

2024年11月15日  來源:義烏文明網(wǎng) 
監(jiān)察史院。
稠江廉院。
 
一探察院廳時的場景。
 
廉潔文化教育基地一角。
 
孩子們從小接受廉潔文化熏陶。
 
俯瞰察院廳
 
今非昔比太凝堂
 
  歷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發(fā)展中的歷史與文化肌理。如果說,傳統(tǒng)村落承載了千年的地域文脈,那么古建筑則是鄉(xiāng)土民俗的最直接體現(xiàn)。
 
  義烏自然人文底蘊深厚,稠山繡水孕育出燦爛的烏傷文化。據(jù)2010年編輯出版的《義烏古建筑》介紹,義烏市古民居建筑體量龐大,各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1000多處,涉及古村落、古民居、祠廟等,察院廳就是古民居的代表之一。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煙塵中走來的老建筑,如何在當下綻放新生?尤其在義烏這樣一座快速發(fā)展的城市中,如何留下城市記憶、保護好歷史建筑,賦予時代新風貌,這是值得長期探討的話題。
 
  近日,我們走進位于稠江街道松門里社區(qū)大水畈村的察院廳,探尋這座古建筑的前世今生。
 
“史”看察院廳:御賜府邸顯恢宏
 
  如果說清朝民居建筑大多精巧優(yōu)美,可謂牙板輕檀,輕吟“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話;那么明朝民居建筑則更像鐵棹銅琵,高歌“大江東去”,恢宏雄壯。
 
  幾乎沒有清朝建筑中精美的“牛腿”和花雕,明朝建筑基本上是“穿斗式,無挑沿,雕飾多作云虎狀,柱基一般為石鼓座,廳堂房室,布局緊湊,適用性強,閉間少”。可以說,這些特點也賦予古建筑本身更濃厚的歷史朝代遺韻。
 
  察院廳是一座明朝萬歷年間建筑,于1579年破土動工,1581年建成,系監(jiān)察御史龔一清回鄉(xiāng)守孝期間,因政績杰出,明神宗朱翊鈞御賜的府邸。察院廳落成后,明神宗朱翊鈞命新科狀元揮筆題書《太凝堂》一匾,又詔翰林院送上,“太凝”為正氣之意。
 
  資料顯示,察院廳又叫太凝堂,為龔一清所建,占地2436平方米,建筑面積1473.5平方米(不含8間廂房),院落內(nèi)有從其墓地移來的幾尊石像生。該建筑原有三進,現(xiàn)僅存前兩進,均為三開間。前進面闊三間,進深九檁,明間兩縫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雙步,次間山面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月梁造,梁端無龍須紋,雀替素面,札牽為鴟魚狀,明間和次間前后檐額分別設置四攢和三攢斗拱,向外出雙翹,耍頭和拱面刻成象鼻昂。后進地勢稍高,用材極大,面闊同樣三間,明間兩縫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卷棚后單步,次間山面為穿斗式結(jié)構(gòu),所有金柱均用輔柱支撐,柱礎石為八邊形覆盆式樣,地面用方磚斜鋪。整組建筑少用雕刻,簡潔古樸。
 
  1987年,察院廳被評為義烏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探察院廳:滿地滄桑人少識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數(shù)百年的光陰剎那而過。過往一切已成為歷史塵埃,古老的察院廳如同一位遲暮的老人,靜寂地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2012年,記者曾在稠江街道相關(guān)工作人員和大水畈村幾位熱心村民的引領下,走進察院廳,近距離一睹這座傳說中古建筑的芳容。
 
  雖然對于古建筑我們是門外漢,但透過深宅古院中的一堵影壁、一扇門窗,以至一方磚雕、一片瓦,皆可探尋到中華民族深邃的智慧與睿智的創(chuàng)造力。生活方式可以復制,但細節(jié)卻不能被模仿,這些曾溫情脈脈的細微之處讓百年老宅顯得古樸而又滄桑,漸漸凝固成烏傷大地上一處處文明和文化的標簽。
 
  “當時的朝廷為了表彰龔一清,追封他的父親為郡公,村里還因此造起了封郡廳,我小時候還在那房子里玩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本來有三進的,后來一把大火燒掉了一進,原來的那塊‘太凝堂’牌匾據(jù)說是當時的一位狀元寫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了,可惜?。 睂τ谝恍┥狭四昙o的村民來說,這里還是蠻有“談頭”的。
 
  通過村民的講述,我們還知道了有關(guān)這幢老宅的一些其他傳說。有說,廳里用于鋪地的石塊全出自一塊巨大的太湖石,當初該石綁在船底下運送到義烏江,因無法順利運上岸,所以才把它分成三塊。還聽說,當年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殘害,不少膽大的村民就爬到察院廳內(nèi)高高壯壯的梁上躲起來,這才逃過一劫。能文能武的龔一清恐怕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的宅子還能以這樣的方式庇佑后世子孫。
 
  墻體開裂、白蟻侵蝕、屋面變形、物件受損……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風雨侵蝕,再加上天災人禍,察院廳同其他很多古建筑一樣陷入困境。21世紀初,大水畈村進行了舊村改造,隨著周圍地勢的增高,察院廳的地勢就相對低了很多,每逢雨水天氣,第一進房的屋前和廳內(nèi)就會有積水。
 
  采訪當天,我們就是踩著露出水面的石塊進了大門,而后又以同樣的方式穿過前面廳堂。到了后面的廳內(nèi),只見包括屋頂、木梁在內(nèi)的許多東西都有翻修過的痕跡,旁邊的一堵圍墻上竟然有個可容孩童鉆過的洞口,墻外的雜草大有“內(nèi)侵”傾向。
 
  “要盡快修復,還要修得盡善盡美,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遺產(chǎn),如果我們這一代傳承不下去,不僅愧對先人,更對不起子孫后代??!”采訪過程中,一位村民言辭懇切地說。據(jù)了解,該村有幾位熱衷文物保護的老人,除了義務看管外,還積極幫忙收集相關(guān)資料。
 
  據(jù)了解,除了尋常的修修補補外,察院廳先后在2000年、2013年、2017年、2018年歷經(jīng)多次修繕。
 
再探察院廳:一朝蝶變眾人知
 
  有人說,如果歷史建筑只是單純放在一邊保護,卻無法給予其新的生命力,就失去了城市更新的意義。全國很多文化名城因地制宜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之路,嘗試讓歷史建筑“活在當下”,探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路。
 
  比如在成都太古里,記載清代成都文韻風騷的筆帖式老宅院,經(jīng)過翻修改造后成為博舍酒店的入口大堂;建于清末民初的欣廬,改造后成為某國際知名手表的經(jīng)營商鋪……依托重煥新生的歷史建筑,這里儼然已成為成都的又一地標。
 
  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義烏歷史上的廉吏有幾十位,明朝龔一清便是其中之一。能否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察院廳資源優(yōu)勢,將其打造成一個廉潔文化陣地,將傳統(tǒng)優(yōu)秀的廉文化、紅色教育的廉基因、革命先輩的廉事跡、名人志士的廉思想、民俗文化的廉元素以及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等融入其中?這是稠江街道這兩年著力思考和實踐的事情之一。
 
  在市紀委、市文旅局、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下,經(jīng)過長達一年多的籌備,今年4月25日,察院廳廉潔文化教育基地正式開館,標志著義烏再添一座文化地標?!昂娩撚迷诘度猩稀?,對稠江街道而言,這何嘗不是一次對古建筑進行活化利用的積極探索。
 
  半年多時間過去了,這次“重生”給曾經(jīng)的察院廳帶來了哪些變化?11月11日,在稠江街道、松門里社區(qū)相關(guān)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時隔12年再次走進這座古建筑。
 
  坑洼不平的小徑換成了平坦干凈的石板路,破損泛黃的墻面也煥然一新,白墻黛瓦,門窗潔凈,眼前的察院廳已舊貌換新顏。從大門往里走,里面更是別有一番天地。
 
  “‘監(jiān)’是一個象形字,大家看,一個人跪坐在盆前,用水映照自己的面容。就是要提醒當官的人以民為鏡、傾聽民意。”“銅匭,是武則天命人所造的銅匣子,類似于現(xiàn)代的匿名檢舉箱,用來隨時接納天下表疏?!薄v解員的一路解說,讓這座宅院變得更加靈動。
 
  從現(xiàn)場情況來看,察院廳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功能布局劃分為一廳兩院,分別是“一清風范廳”“監(jiān)察史院”和“稠江廉院”。前廳的監(jiān)察史院以圖文上墻等形式,直觀展示了監(jiān)察制度的嬗變歷程以及監(jiān)察機構(gòu)的責權(quán)和歷代的監(jiān)察法規(guī)等內(nèi)容。到了位于中廳的一清風范廳,里面主要聚焦龔一清的生平事跡、文才武略,以及他的家風家訓和監(jiān)察故事,讓人領略監(jiān)察官龔一清穿越古今的正氣與清廉。而后廳的稠江廉院,則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jié)合,既展示新時代的監(jiān)察文化與廉潔文化,又致力于打造一個面向社會的廉潔文化教育基地。
 
  作為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察院廳在展陳設計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在“監(jiān)察故事,義烏廉吏”板塊,精心選取了義烏歷史上十位杰出的監(jiān)察官,特別設計了滑動的多媒體互動屏,只要輕輕一點人物導航上的人名條,互動屏便會滑至對應監(jiān)察官的區(qū)域,生動展示他們的精彩故事;察院廳內(nèi)梁上懸掛著的每個“監(jiān)察史院”燈箱底部,都書有字體不一的“廉”字。此外,現(xiàn)場還展示了獬豸雕塑、登聞鼓、華表、銅匭等實物展品,可一窺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深厚底蘊。
 
  “除了周一和法定節(jié)假日外,每周二至周日的9時至下午5時(冬令時為下午4時30分)期間對外開放?!背斫值老嚓P(guān)負責人表示,察院廳廉潔文化教育基地立足稠江,面向全市,通過將看、聽、思、悟、行融為一體,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努力營造以清為美、以廉為榮的濃厚氛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開館至今,已累計接待游客303批次共計6000多人,承辦相關(guān)活動35場,成為黨員群眾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學生研學、涵養(yǎng)廉潔文化、傳承家風家訓的重要陣地。
 
  如果讓歷史建筑不僅保存基本外觀原貌,還能嵌入現(xiàn)代生活元素,為更多人所用,它便不容易被遺忘和消失,其生命也能真正得到延續(xù)。從這個意義上講,盤活古建筑,才是對它最好的保護。
 
  無論是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廉潔文化教育基地,文化總是在延續(xù)。如今,當我們走進其中,歷史時光的痕跡與現(xiàn)代生活的閑適寧靜共存。但愿這座古老的建筑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以別樣之姿在現(xiàn)代文明中煥發(fā)光彩。
 
  如此這般,歲月靜好。(林曉燕)
責任編輯:吳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