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活動 更多...
文明播報
熱心公益顯擔當
——記浙江賓王撲克有限公司董事長樓勤豐

在商海搏擊中,他憑借勤耕好學、剛正勇為、誠信包容的“義烏精神”,一路披荊斬棘,造就了如今撲克市場中的龍頭企業(yè);在公益事業(yè)上,他富而思源,以業(yè)載善,以善興業(yè),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企業(yè)家的責任與擔當。他就是中國撲克協(xié)會會長、浙江賓王撲克有限公司董事長樓勤豐,以一顆熾熱的公益之心,詮釋著大愛無疆的紅十字精神。
一個約定 一場接力
“這個月他又把錢打進來了,每次看到他的名字都格外親切。”日前,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整理著這個月的捐款名單。他告訴記者,有一個小伙子從去年起,每個月都會定期給市紅十字會捐款,這個小伙子就是小楊(化名)。
小楊為什么要堅持定期為市紅十字會捐款?這個感人的故事源于一個約定,而與小楊做這個約定的人正是樓勤豐。2015年,當時的小楊剛考上大學,但由于一些變故,小楊家沒有能力供他完成大學學業(y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市紅十字會“賓王撲克博愛基金”第一期將小楊納入幫扶名單,每年為小楊提供8000元學費,幫助他完成學業(yè)。
這個由樓勤豐與市紅十字會共同主導成立的“賓王撲克博愛基金”于2011年6月1日設立,其中第一期共捐款110萬元,此公益基金70%用于幫助貧困大學生,30%用于助醫(yī);第二期從2019年起,連續(xù)3年每年向市紅十字會捐贈10萬元。
在“賓王撲克博愛基金”的幫扶下,小楊于2019年大學畢業(yè),之后進入深圳一家公司上班。在他心里始終沒有忘記和樓勤豐的那個約定:將來有能力了,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小楊告訴記者:“我媽媽從小教育我,要懂得感恩,長大后要回報社會。雖然沒有要求我‘歸還’這筆善款,但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渡過難關,這個約定我要做到。所以,每個月一發(fā)工資,我就會打500—800元錢到義烏市紅十字會的賬戶里,希望這份小小的心意能讓這份大愛流動起來,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學子?!?/div>
得知小楊捐款的消息后,樓勤豐感慨不已。他說,這個約定只是希望這些孩子在接受幫助的同時不要有心理負擔,懂得感恩?!皼]想到,真的有學生做到了,我很欣慰,這也成了我堅持下去的力量。”
一群家人 一份心安
除了積極進行社會捐贈外,樓勤豐還致力于幫助員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并積極為殘疾人提供就業(yè)機會。
“目前,全公司上下有300多人。雖然樓董事長平時工作很忙,但他經(jīng)常關心一線員工,了解大家的工作生活情況,還多次為患病員工發(fā)動捐款?!辈稍L中,不少員工都提到,在樓董事長的帶領下,企業(yè)人文關懷無微不至,增強了內(nèi)部的凝聚力,大家如同家人一般互幫互助,互相關愛。
在浙江賓王撲克有限公司廠區(qū)內(nèi),還不時會看到一些“福利員工”。所謂的“福利員工”,指的是殘障人士?!皩τ谝粋€貧困家庭來說,暫時的資助是不夠的,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問題才是重點。”作為一名企業(yè)家,樓勤豐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因此,在企業(yè)招聘工作中,樓勤豐展現(xiàn)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不少殘障人士提供了適合的工作崗位,確保他們也能自力更生,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截至今年10月,公司的“福利員工”達到了員工總數(shù)的28%。
讓企業(yè)像家一樣溫暖,讓愛心成為企業(yè)文化,正是樓勤豐的“從商之道”。他認為,只有關心每一位員工的生活,員工們才會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把工作崗位看成是自己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平臺,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濃厚氛圍。
一心向善 一生公益
走進浙江賓王撲克有限公司辦公樓的一樓大廳,“積德積善積極向上 為業(yè)為家為國圖強”的標語醒目地掛在墻上。樓勤豐說,這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也是他對全體員工的鼓與呼。一直以來,樓勤豐身體力行詮釋著這句話的意義。
助學、助醫(yī)的“賓王撲克博愛基金”,已全程資助困難學生112人次,發(fā)放助學款89萬余元;資助重大病患者83人次,發(fā)放愛心款33萬元。在市里組織的“結對幫扶”活動中,“賓王撲克”與西羅店村結成了幫扶對子,公司投入10余萬元為村里購置健身器材等設施。此外,“賓王撲克”還為汶川災區(qū)重建捐款14萬元,向新四軍研究會、困境家庭捐贈20余萬元。
一心向善的樓勤豐認為,衡量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在于其企業(yè)的規(guī)模和盈利能力,更在于他所能影響和幫助的人數(shù)。幫助他人、回饋社會、造福家鄉(xiāng),是一個企業(yè)應有的責任與擔當。他表示,公益事業(yè)是一輩子的事業(yè),更是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一名企業(yè)家,他將以“積德積善積極向上 為業(yè)為家為國圖強”的拳拳之心,為義烏公益事業(yè)貢獻力量。(陳健賢)
責任編輯:吳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