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報
應美蘭:用柔弱的雙肩撐起一個家
三十年如一日照顧患病丈夫
應美蘭攙扶丈夫起身
在蘇溪鎮(zhèn)里宅村,七旬老人應美蘭三十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照顧失能失智的患病丈夫,用柔弱的雙肩撐起一個家,詮釋著愛的真諦。
30年前的一場意外,應美蘭丈夫大腦受損,造成勞動能力喪失,心智如同幼兒。面對失能失智的丈夫,應美蘭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擔,為家人撐起了一片天空。從一頭青絲到兩鬢斑白,30年來,她不管再苦再難,都笑著面對。照顧丈夫,她事無巨細;操持家務,她井井有條。在她的身上,永遠透著一種勤勞和堅韌。今年2月,應美蘭入選“金華好人榜”。
不幸突然降臨
1991年7月16日,對于應美蘭而言是個永生難忘的日子。這天,不幸突然降臨到這個原本幸福平淡的家庭。當天,應美蘭丈夫下班途中不慎摔下樓梯,造成嚴重腦損傷。由于當時醫(yī)療條件的限制,丈夫未能得到有效救治,最終造成腦萎縮,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記憶力,心智也回到孩童時期。
時年43歲的應美蘭,扛下了照顧丈夫的重任。在丈夫受傷住院的10多個月里,應美蘭忍住悲痛,每天守在他的身邊,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盡管此時,丈夫已根本認不出眼前這個給他送飯、按摩,和他說話的女人到底是誰。
當時,因為血腫未消,應美蘭每天要從冰庫里取冰塊裝進掏空的暖水袋里,墊在丈夫頭部。也因此,她粗糙的雙手總是被凍得通紅。除了要照顧丈夫的生活,最讓她操心的還是受傷后丈夫不太穩(wěn)定的情緒。因為失智又不認人,他對醫(yī)院里病人、醫(yī)護們總是充滿警惕,有時候還會大發(fā)脾氣,不愿意配合治療。每當這時,應美蘭都用自己的弱小身軀,盡可能地穩(wěn)住“暴躁”的丈夫。
妻子成了“母親”
出院后,應美蘭帶著丈夫來到永康,與兒子一家一起生活。在這里,丈夫的看護工作主要還是得靠應美蘭一人。與自己共同生活了20多年的丈夫突然間成了“3歲小孩”,這對于應美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在永康,丈夫經(jīng)常走丟,幾乎每年都有兩三回,走失的時間短則一天,長則兩三天,深夜尋人對于應美蘭來說也是常有的事。對此,一家人總是提心吊膽的,應美蘭也只好盡可能寸步不離地守著丈夫。她總是一有動靜,就馬上會從熟睡中醒來,生怕丈夫出現(xiàn)意外。照顧他起居飲食,教導他洗臉、洗腳、說話、認人……在丈夫面前,她不但是妻子,更扮演了“母親”的角色。
1996年,丈夫從煤礦廠病退,兩人僅靠每月三四百元的退休金維持生活。為了照顧好丈夫,應美蘭省吃儉用,下地種田。2015年,老家蘇溪鎮(zhèn)里宅村要舊村改造,應美蘭和兒子一家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東拼西湊籌集資金造好了新房,終于有了每年幾萬元的穩(wěn)定房租收入,老兩口也回到了村里生活。
無悔自己的選擇
應美蘭與丈夫是同村人,自小相識,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在她的印象中,丈夫?qū)Υ馊撕軣崆?,總是幫奶奶干活。但因為丈夫家中貧困又從小沒有了父母,應美蘭與丈夫的戀愛遭到了她父母的反對。但應美蘭卻堅定地選擇了丈夫,在丈夫退伍回來后,與他組成了小家,跟著他來到湖州一家煤礦廠工作生活。
如今,應美蘭和丈夫早已度過50年金婚。每日,應美蘭5點就從睡夢中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幫丈夫換尿不濕,然后做早飯、打掃衛(wèi)生……30年來,她的時間表幾乎都是如此,不僅把丈夫護理得妥妥帖帖,還把家里收拾得一塵不染。
當問起是什么讓她堅持下來,應美蘭說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最樸實的,也最深情的一個想法——“不能把他丟下!”應美蘭今年73歲,比丈夫小3歲,自己年紀也大了,還好身體還算硬朗。年初丈夫發(fā)高燒入院,也是她照顧左右。如今的她早已習慣這種瑣碎的生活,只希望能平安度過每一天。
當年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丈夫的應美蘭,如今已照料患病丈夫走過了30個年頭,她并不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在她心里,丈夫是她最初的“選擇”,也是她最放不下的“責任”。她說,既然自己選擇了丈夫,就要負起一輩子的責任。(余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