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報
心中有個太陽
——記義烏第一所民辦高中創(chuàng)辦人朱天機

朱天機去北京旅游時留影。

2008年教師節(jié)前夕,樹人中學學生看望朱天機,這是老人過的最后一個教師節(jié)。

朱天機家老宅。
1984年,一位64歲的老人,本該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卻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殫精竭慮地創(chuàng)建了浙江省第一所民辦高中——義烏樹人中學,直到80歲第二次退休回家。他就是朱天機,從佛堂中學(現(xiàn)改名為義烏大成中學)退休后,他開啟了一段艱苦的辦校育人旅程。
算算時間,今年正好是他創(chuàng)辦義烏樹人中學40周年。歲月匆匆,往事如煙。40年,彈指一揮間,許多東西都黯然消失了,而有些東西卻總讓人舍不得、忘不了……
廁所里一身泥灰的老校長
40年前,一位年輕的省報記者,到位于義烏市田心鄉(xiāng)后塘村的浙江省第一所民辦高中——樹人中學采訪時,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些景象——
3間教室,200多名學生,擠坐在新舊不一、高低不一的凳子上上課。有的學生坐的竟是農(nóng)家灶間專用的凳子。大部分學生是兩個人一張課桌,也有3個人共用一張課桌的。上課的老師,都是飽經(jīng)風霜、頭發(fā)花白的老人。
教師宿舍是租來的民房,三四個人擠在一間房里。他們的床,有的是房東有意留下的,有的是臨時用門板拼湊的。學生則全部睡在樓板上。
學生在樓板上走動時,樓板上的灰塵便紛紛往下面老師的床鋪掉。有一位老師竟然在床上撐著雨傘睡覺。
老師沒有辦公桌,也沒有凳子。碗、牙杯、墨水瓶、書簿等物品一概放在地上。
……
這位記者轉(zhuǎn)看了許久后,問一位剛剛上完課的老師:“工資多少?”
那位老師笑笑說:“還不知道呢!”
記者又問:“聽說你們都是退休教師,不愁吃不愁穿的,到這里來過苦日子,圖個啥?”
那位老師笑笑說:“還不是為了下一代?!?/div>
當記者問哪位是校長時,那位老教師將記者領(lǐng)到了正在修建學生廁所、一身泥灰、一頭白發(fā)的一位老人面前:“這就是樹人中學校長朱天機!”
因為廁所是學生等著要用的,所以,朱天機并沒有停下手中的活招待記者。
記者若有所思地察看了一會兒后,對正在忙活的老師們蹺了蹺大拇指,說:“精神可嘉!”然而,他臨走時卻拋下了一句沉甸甸的話:“這樣的學校能辦得下去?”
據(jù)樹人中學第一屆學生丁先生回憶,創(chuàng)辦之初的母校教學條件異常艱苦,剛開始辦在佛堂鎮(zhèn)后塘村原村小幾間破舊的平房里,可謂一窮二白。不知從多少地方拼湊到的課桌和凳子,五花八門,高低不平,很多已破舊不堪。村里小小的曬谷場就成了學校的操場,體育老師在兩棵樹之間用繩子掛上一個鐵圈,就是學生們最奢侈的運動器材——“籃球架”。
從無到有的民辦學校
15年后的一天,朱天機回憶起當初辦學的情景,不勝感慨地說:“那時真是‘木膽’,不知道困難,只知道當時我市初中生升學率僅為18%,有幾千名初中畢業(yè)生想讀書?!碑敃r,教育局領(lǐng)導曾對他說,一家三代攥著錢到教育局要求讀高中的人很多,有的家長甚至帶孩子跪倒在局領(lǐng)導面前要求讀書。這些促使朱天機下了辦一所民辦中學的決心。
朱天機,出生于佛堂鎮(zhèn)靖安塘村,23歲開始教書,從大成中學退休后回到老家,64歲時計劃籌辦樹人中學。當時的教育局局長葉炳峰聞訊后,非常贊同,專門給朱天機打了一陣氣,還專門指定一位教育局干部負責學校的籌辦工作。
1984年8月14日,朱天機與退休教師傅秀樒、學生周少山組成的建校班子,拿到了教育局發(fā)的“準辦證”,而后立即“招兵買馬”。
招生廣告貼出后,報名者絡(luò)繹不絕。令朱天機又喜又憂,喜的是,自己的主張得到了社會的熱切回應;憂的是,教學設(shè)備還沒有著落。
經(jīng)多方聯(lián)系,朱天機向田心鄉(xiāng)后塘村校借來了3間空教室;向各鄉(xiāng)校、村校借課桌凳,數(shù)量不夠,又向當?shù)卮迕窠?;又向當?shù)卣枇?00元錢,配備了一些必需的教學用品。修理門窗、桌凳,修建廚房、廁所,平整場地等工作則由他們自己承擔。
經(jīng)過半個月的忙碌,9月1日樹人中學如期開學,有兩個高中班、一個初中班。
朱天機一貫堅持“為民辦學”的方針。第一個學期,收支相抵,僅結(jié)余86.16元。10年后,學校聲譽鵲起,要求來校讀書的人倍增,而學校收費標準始終沒有超出農(nóng)村家庭的承受能力范圍。樹人中學正是以這種“以育人為己任,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奉獻精神贏得了父老鄉(xiāng)親的厚愛。經(jīng)過多次搬遷,學校硬件、軟件都獲得大幅提升。1993年6月,學校以20萬元資金購買了義亭鎮(zhèn)原王阡中學校舍,結(jié)束了租場地辦學的歷史。學校有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班級7個,學生342名,教職工30人,成為通過金華市教委評估的第一所二級民辦中學。1996年,學校被評為省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學校。朱天機本人先后獲得“義烏市首屆十佳教師”“義烏市十佳校長”“浙江省優(yōu)秀民辦中小學創(chuàng)辦者和校長”等榮譽稱號。
真切關(guān)愛孩子們健康
1999年2月底,筆者以義烏日報記者的身份走進樹人中學,只因在一年多前就聽說“義烏市樹人中學校園內(nèi)的商店貨真價廉,很受學生及其家長的好評”的事。
轉(zhuǎn)遍了整個校園,筆者終于跟著幾名學生找到了由一間教室改造而成的“服務部”,開門時間是每天的中、晚餐飯后和課外活動時間。服務部的服務員全是學生——每周由一個班級的兩名學生值日。
服務部內(nèi)的貨物并不多,只有一些常見的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和副食品。這里的貨物確實便宜,比如一支市場價1元的圓珠筆,在這里只賣3角;最便宜的橡皮只賣5分錢。
在服務部成立之前,學校內(nèi)曾有過一家商店,是租賃經(jīng)營的。業(yè)主為了多賺錢,常以次充好,損害學生的利益。朱天機思來想去,學校賺學生的錢不是好事,于是,決定開設(shè)服務部,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不賺錢為目的”,由學校政教處指導進貨,總務處指導賬目,貨物基本上以進價出售。服務部的服務員,由每班推選兩名德才兼?zhèn)涞膶W生擔任。全校7個班,輪流值日。這樣不但保護了學生的經(jīng)濟利益,更保障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生們不僅學習了許多商品知識,還培養(yǎng)了為別人服務的意識。
當年,筆者還采訪了一位姓陳的家長。他情緒稍顯激動地說:“子女能進這樣的學校真是一種福分!聽說有人愿出上萬元錢承包該校食堂,但學校卻為了學生的利益而不要這筆錢。這樣的學校真是太難得了!”
結(jié)束采訪后,朱校長說的一句話始終在筆者腦?;厥帯Kf:“服務部盡管給學生帶來了實惠,但好像學生的錢總體上并沒有少花。這只能以逐步改變貨物結(jié)構(gòu)和加強消費引導來解決了?!?/div>
聽了朱校長的話,筆者感到心靈的觸動,這位八旬老人不僅心系自己所經(jīng)營的學校,還真切地關(guān)愛孩子們的健康。
立德樹人,逐夢星空
說起樹人中學的發(fā)展史,朱天機曾深有感觸地說,學校能發(fā)展,主要得益于國情與民情。改革開放后,要讀書的人越來越多,支持辦學的人也越來越多。樹人中學開辦之初,什么都沒有,但什么都能借到。學校的每一步發(fā)展,都得益于政府與群眾的熱心支持。
1999年,在79歲高齡的朱天機一再要求下,義烏市教委給他物色了一位接班人。當問到朱天機有何要求時,他說:“只要接班人能把學校辦好,我就心滿意足了!”
2000年,朱天機將苦心經(jīng)營了16年的學校無償捐贈給政府,樹人中學也成了一所“資產(chǎn)國有、校長公派、教師自聘、自負盈虧”的國有民營學校。
最后一次見到朱天機,是在2008年12月24日。那天,筆者特意去義烏市中心醫(yī)院住院部看望這位讓人崇敬的老人。只見他臥在病床上,雪白的棉被蓋著他的身子,只露出一個頭,頭上戴著一頂毛線帽,鼻孔里插著氧氣輸送管。
老人睜開眼睛就認出了筆者,他神色很好,眼睛明亮,中氣也足。交談中,老人始終反應靈敏、思路清晰。他說,自己經(jīng)常做夢夢到樹人中學,“老是做夢造房子!那時,在樹人中學就知道造房子。只要積下一點錢,就造房子!”因為,他把樹人中學安置到原王阡中學,里面只有一幢教學樓。
筆者告訴老人,樹人中學發(fā)展得很快,有700多名學生了,房子都不夠用了。以前覺得校園還比較大,現(xiàn)在覺得面積太小了。由于邊上被工業(yè)區(qū)包圍,學校想向外擴大也沒有辦法了。
老人聽后,沉默了一會兒,嘆息道:“可惜??!要是當初多買一點地就好了!那時,學校邊上多的是廉價的土地??!可惜,想不到會發(fā)展得這么快啊!”
23歲開始教書,64歲創(chuàng)辦浙江省第一所民辦高中,80歲才回家休息,這位躺在病床上的88歲老人,心里牽掛的仍然是學校和教育。
2009年夏月,高考成績揭榜不久,朱天機在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悄然離世,享年89年。他終于盼到了“學子考上全國重點大學”的喜訊……
朱天機離世后,樹人中學校長賈桂慶專門給筆者打來電話,詢問有沒有老校長的照片,說在老人家里根本找不出一張可以當作“遺像”的照片,能找到的都是“合影”,剪裁后放大出來的效果都模糊不清……這位為別人開啟許多“光彩人生”的老師,辛苦一輩子教書育人,竟然沒有為自己留下一張可以當作“遺像”的照片。
朱天機留下的樹人中學,在接班人的不斷努力下,終于脫胎換骨,涅槃重生。2018年,占地面積約85畝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現(xiàn)代化新校園建成投用,成為國資品質(zhì)辦學首批試點學校;2020年,集團化辦學戰(zhàn)略開啟了樹人教育品牌轉(zhuǎn)型升級的新征程。如今,樹人中學已由當年風雨飄搖的一葉小舟,成長為擁有兩大校區(qū)、三所學校、90個教學班的新型高中教育集團。(黃克庭)
責任編輯:吳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