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播報
上溪二村文化禮堂:鐫刻瑰麗歷史 銘記悠久文化
馬頭墻高聳。
宮燈與木雕相得益彰。
上溪二村文化禮堂分布在三棟古建筑中。
花廳外面已是滿墻斑駁。
敬勝堂內(nèi)有一處布置宛若“公堂”。
新廳內(nèi)設(shè)有圖書室。
“浩蕩云川一派,裊娜綠柳千枝。葉垂鏡面展新眉,偏惹春風(fēng)搖曳。白玉花飄白練,黃金縷拂黃鸝。排如列曲江池,汁染藍袍入第?!眮淼缴舷?zhèn)上溪二村,這首《西江月?前川風(fēng)柳》(載于《云溪張氏孝思堂宗譜》)之景至今仍依稀可見。
上溪二村位于航慈溪畔,有村民500余戶、1040余人,溪流穿村而過,區(qū)域位置得天獨厚,高速互通近在咫尺,南來北往交通便利。
走入村內(nèi),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街道、巷弄很窄,窄得幾乎只能容兩人相向而行。在這些窄巷邊,不經(jīng)意間又有深宅大院,院內(nèi)晾曬著干菜。老者含飴弄孫,主婦們清理打掃,一派其樂融融。穿過斑駁的白墻黛瓦,輾轉(zhuǎn)狹窄的青石路面,置身其中,時光恍如倒流,古鎮(zhèn)祖輩們粗重的呼吸,可聞;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可讀。
歲月鐫刻滿墻斑駁
不同于其他村莊的文化禮堂獨門獨院,上溪二村的文化禮堂分布在三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曰:敬勝堂、新廳和花廳。
這些老宅子多建于清代,面積在200至300余平方米之間,按照文化禮堂的要求,功能和內(nèi)容各不相同。每每走進一處,都是有天井的院子,圓柱聳立、宮燈高懸,抬頭轉(zhuǎn)身目之所及,木雕精美繁復(fù),人物花鳥栩栩如生。
這樣的老宅子,村里還有好幾棟,仔細一看,卻是有趣。如張希德民居,又稱九間頭,正房坐東北朝西南,朝北向川堂巷開臺門,排五插二圍合成一座三合院。格局與其他地方幾乎無異,其大門卻開在一側(cè),類似“旁門”。
敬勝堂內(nèi)一間房布置宛若“公堂”,掛著“張九齡像”,并有“相輿”官轎和“肅靜”“回避”等字牌。門口墻邊掛著《云溪張氏張姓由來簡述》,記載了“張氏”一脈的由來,曰:昔者,太古時帝軒轅氏生五子,其一善挽長弓習(xí)射,官為弓正武官名,嗣后其父賜其為張姓,延續(xù)至今。
云溪張氏宗族文明歷史悠久。《上溪村歷史沿革》詳述了云溪張氏的遷徙繁衍過程。隋代塗山丞相張守禮系廣東曲江縣人,其孫張九齡為唐玄宗之宰相,天下謂之曲江公。張九齡之玄孫輔佐宋仁宗,慶歷年間,遷至浙江建德烏龍岑,其子享于紹興年間入贅金華蓮池員外家,開枝散葉,至其六世孫俊二府君,于1311年遷入云溪(即上溪)安家居住,至今已有711年。
“上溪”之名也頗有淵源。據(jù)《義烏舊城縣志》(清嘉慶年著)記載,距義烏城出西門30華里有一個村,村中有一條溪穿過,自北向南流入婺江,俗稱航慈溪。當(dāng)時巖口至下鞍山一帶,兩岸的云門、上溪皆以水而得名,故都稱云溪村。明末初期,經(jīng)過多次洪水沖刷形成兩大片沙灘,兩村已被隔開。村民以為,兩個村相近且同一村名,諸多事情不方便辦理,故將云溪改為上溪灘村。延至嘉慶七年,張大宗祠落成,又覺上溪灘村之名欠雅,決定除去“灘”字,名上溪村,一直沿用。
1956年3月,上溪村黨支部成立。1962年1月,上溪生產(chǎn)隊(村),劃分為3個大隊(村),即上溪一村、二村、三村。
航慈溪水潔清見底,兩岸楊柳樹成片,張氏后裔不斷發(fā)展壯大,人才輩出。下鞍山曾有數(shù)棵百年紅楓樹,還有碩大的四山黃檀樹(俗稱掃帚樹)。村東小溪沿岸,一株大皂莢樹盛產(chǎn)皂角,可供當(dāng)時洗衣之用。池園(俗稱破園)畔,大黃連樹如傘狀,是人們乘涼避暑的絕好之處。掃帚樹、大黃連、皂莢樹構(gòu)成了“二旗一傘”,曾是上溪獨特的景觀。這些景物,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逐一消逝,只留溪流靜靜流淌,兩岸老宅子悄悄訴說。
熙攘人流今夕難覓
自古以來,上溪二村先民以耕讀家風(fēng)教導(dǎo)后人,曰:“世間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當(dāng)?shù)孛耧L(fēng)淳樸,風(fēng)物鐘靈毓秀、交通便利、商貿(mào)發(fā)達。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張至良創(chuàng)辦了上溪二大隊副業(yè)組,帶領(lǐng)干部群眾大搞副業(yè),一時間村里做小生意的很多,有干手工業(yè)加工的,有賣各類生活用品的,還創(chuàng)辦了合作醫(yī)療站……副業(yè)收入較為可觀?!焙螌毭鲝纳弦粚么妩h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休后,開始收集整理村里的歷史文化,“當(dāng)時這些副業(yè)都集中在旁邊的上溪老街上??梢赃@么說,過去,上溪老街與佛堂、廿三里老街一樣繁華?!?/p>
“上溪老街最早叫上溪街路,是鵝卵石路,上世紀九十年代污水改造進行了路面硬化,更名為上溪老街,并一直沿用至今。近幾年,老街進行仿古式路面重修,很多老店的招牌都已經(jīng)找不到了?!焙螌毭鲗ι舷辖峙f時印象非常深刻。
老街的行當(dāng),昔日多而雜,宛如一處超級購物中心。有文曰:(老街)百業(yè)俱興于此,往來商賈,絡(luò)繹不絕,一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剃頭鑲牙,車木彈棉,箍桶串棕,各顯技藝,金木銅鐵、裁縫鞋店各有千秋。
在敬勝堂內(nèi),有6塊大展板上了墻,就記錄著當(dāng)時老街有名的行業(yè)和店鋪,至今都已經(jīng)有三十年以上歷史,歷經(jīng)至少兩代人。
“過去,有雜貨店4家,酒店6家,飯店5家,糕餅、飴糖店3家,燈籠店2家……一共有60余家店鋪?!焙螌毭髡f,如今的老街早已褪盡鉛華,沒有了昔日的人聲鼎沸。
提起上溪,讓人難忘的莫過于牛雜湯的香味。史上曾以上溪溪灘爿、上溪老街牛雜湯食坊最為地道排場。在上溪老街及周圍曾分布著數(shù)十處上溪牛雜湯小食坊,其中數(shù)上溪開貴嫂牛雜湯食坊最為出名,為了吃上這碗牛雜湯,人們排成長隊,一時成為一景。
上溪二村副業(yè)組興盛時,老街上專賣牛雜湯的店鋪就有10多家,平均每隔三十米就有一家。解放初期,上溪牛雜店曾名噪一時。后來上溪牛交易開始減少,牛雜湯店也隨之慢慢減少。
“老街上還有屬于義烏的老味道,有一家百年的老街面館至今生意興隆,每天早上6點不到就開門,晚上10點關(guān)門,已經(jīng)傳承到第四代人了。每到趕集的日子,更是熱鬧,常有進城賣菜的人,臨走前在這吃碗面,回到上溪還得再吃上一碗?!焙螌毭餍χf,雖然老街不復(fù)往昔,但是村里人從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
2006年開始,上溪二村建成惠購超市,2010年完成第一批(馨苑南區(qū))舊村改造,已有36戶、共123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每戶都達到了數(shù)萬元的經(jīng)濟收入。2011年,村綜合辦公大樓竣工,投入使用后,每年有80余萬元固定收入,村集體固定資產(chǎn)有3430萬元。每年,村里都會對全體老年人進行春節(jié)、中秋兩次慰問,均得益于集體資金的溫情回報。2021年,村里十六間綜合樓獲批,9月份動工新建,預(yù)計今年11月份竣工,屆時村集體收入有望再次增加。
在航慈溪邊,立著一塊“上溪二村導(dǎo)覽圖”,把上溪老街和村里的特色古建筑串點成線,吸引游客前來休閑娛樂?!肮?jié)假日來玩的人越來越多了,為了方便游客停車,我們還開辟了好幾個小型停車場?!睂τ谏舷宓奈磥?,村黨支部書記張清華目標(biāo)明確: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讓村民安居樂業(yè)、生活美滿幸福,使各行各業(yè)蒸蒸日上。(左翠玉)